“当我们回顾过去十年观察哪一种趋势变得越来越重要时,发现在2012报告中提到的气候问题,以及隐私与数据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应的法规也在出台,企业由此需做出回应。”MSCI亚太区ESG主题研究主管Miranda Carr在北京时间12月13日的“MSCI 2022年ESG趋势展望”线上会议中表示。
企业回应带来投资机遇。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指出,对于煤炭类能源,直接剔除和撤资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它会造成投资的剔除与现实能源消费之间的差异。投资者需更专业细致的研究,以精细化的投资管理配合能源结构的渐进式的调整和转型。
全球气候适应投资的相对增长
Miranda Carr表示,除了总体减碳趋势以外,现在最重要的趋势即为对ESG关注层面的扩大。“从前市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自身的排放,现今关注供应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排放。例如“新亚马逊效应”,像亚马逊这样的企业正在推动供应商以及计算设备的制造企业披露上游供应商的排放,将排放能够降到净零水平。”
对此,王晓书进一步阐述了“新亚马逊效应”下的传导效应碳排放的管理开始在产业链上起到传导的效应。对于制造业行业的公司来讲,其节能减排不但是对监管政策要求的回应,也是未来获取客户定单的核心竞争力。
“MSCI一再强调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型和过渡的过程中,不仅影响石油、煤炭等高耗能的行业,它也是一场系统性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将会给零售行业和制造业的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同时影响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跟客户对接的获客能力。”王晓书称。
Miranda Carr称,在与Burgiss进行合作,共同研究私募股权是否比公开市场在高碳行业的投资更多后,MSCI发现,碳排放披露不足是一个持续问题,私募和其他投资者一样,并未过多披露投资对象的排放水平。MSCI由此希望透明度能够有所提高,从而推动投资对象的减排工程。
此外,MSCI还关注如何动员在公开市场、私募市场的企业进一步从自身层面减少排放。过去五年在煤电以及其它化石能源消耗的行业中的减排取得了很大成功,现在需要考虑是进一步动员企业参与深度减排,还是直接撤资高排放企业,这对全球市场尤其是亚太市场来说,尤为重要。
在气候方面,气候适应投资的相对增长是MSCI发现的另一个趋势。“过去,投资主要集中在防洪抗旱、水利设施等回报较低的企业,但如今政府与国家在增强对于气候适应的投资力度往往是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所以有更多的绿债以及社会债券发行,而绿债投入更多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直接进行气候变化的缓释方面的项目。” Miranda Carr因此预计,在未来的ESG的发债市场中,气候适应的投资以及相关的发债将会迎来较大幅度的攀升。
投资者对循序渐进的理解十分重要
王晓书称,与ESG趋势相伴而行的,是关于对煤炭资产进行撤资的问题。“中国能源的转型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她说,能源价格的波动,包括供电的缺口问题,与民生、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投资者对于循序渐进的理解也十分重要。
王晓书指出,全球的投资者对于煤炭类资产的态度近两年发生了转变,发展至如今直接将其从投资组合当中剔除掉,不再投资煤炭类的资产。“从投资方式角度看,此举虽然相对简单,但将造成投资的剔除和现实能源消费之间的差异。”她因此认为,投资者也开始更精准地进行投资调整,也需要更专业细致的研究,以及与被投公司的积极沟通。
“同样是化石燃料产业里的能源类公司,因其低碳转型的目标进度不同,具体的实践方式也不同,他们在未来整体的转型当中的地位也存在相当的差异性。”王晓书补充说,因此,投资者需要充分地了解不同的公司低碳转型战略与实际情况,更积极地与被投公司沟通,推动后者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和积极转型,以精细化的投资管理配合能源结构的渐进式的调整和转型。
在ESG具体投资方面,王晓书称,首先需要关注“防漂绿”措施。她认为,加强国际间的协调,在企业或基金层面达到更规范性的披露,用国际性、全球性的通用标准和语言来规制各个地区,如此便能提升企业以及基金层面指标的规范性和水平。
MSCI表示,国际上的一些监管防范漂绿的做法为新兴市场ESG投资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欧美ESG投资规模体量可观,已超10万亿美金。而亚太新兴市场与ESG投资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监管、更多资本进入和各类ESG创新发展。中国上市公司的ESG评级与表现在过去三年稳步提升,上市公司对ESG的披露和实践的意识显著增强,良好的ESG生态正在逐渐形成。
“我们发现,欧洲、美国和亚太地区对ESG有着不同的取向。”Miranda Carr称,其中一个关键区别是,美国关注金融实质性(Financial Materiality)的影响,即看ESG对企业的影响;欧洲关注双重实质性影响的评估,既看ESG对企业的影响,同时也关注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亚洲倾向于双重实质性的评估。虽然指标逐渐趋同,但各个地区之间对于指标的解读正在分化。
在王晓书看来,不同的ESG投资群体的需求各有不同。零售客户和高净值个人更多关注企业影响力和其社会责任,如开发可再生能源、推进社区发展减贫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企业。机构则着眼于企业的风险与机会,从组合投资的管理角度进行投资筹划。“不同需求需要不同工具指标来满足,如ESG的风险、气候、责任投资、影响力指标等,在有很多家族办公室和高净值个人投资的亚太区有所体现,全球其他市场也是如此。”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胡天姣)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