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前三个季度来看,居民经营性贷款增长是对居民杠杆率唯一有正向贡献的因素。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在其官网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中国宏观杠杆率研究报告中显示,2021年三季度宏观杠杆率从二季度末的265.4%下降至264.8%,前三季度共下降了5.3个百分点。
分部门看,居民杠杆率基本平稳,前三季度共下降0.1个百分点,个人经营性贷款在居民债务中的占比持续上升;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前三季度共降低5.1个百分点,已连续五个季度下行;政府杠杆率前三季度共下降0.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新增债务会小于预算赤字。
报告分析称,随着房地产市场活跃度下降,居民住房贷款对杠杆率的拉动作用减弱;而随着普惠金融范围扩大,居民经营性贷款增长较快,成为带动居民杠杆率上升的动力。
此外,报告指出,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完美去杠杆”,但二季度报告中揭示的隐忧已在三季度有所显现。建议在坚持结构性调控的同时,适度放松总量政策,努力实现潜在经济增长,降低宏观金融风险。
宏观杠杆率降幅有限
从去杠杆态势上看,宏观杠杆率已经从2020年三季度末的最高点271.2%持续经历了四个季度的下降,四个季度共下降了6.4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杠杆率的下降速度在2021年三季度有所减弱,分母因素(即名义GDP增长)驱动的快速去杠杆时期已过,未来宏观杠杆率将以稳定为主。
影响宏观杠杆率变化的两大因素是债务增长与经济增长。
从债务增速来看,三季度实体经济债务环比增速为2.1%,略低于二季度,也低于过去几年三季度的环比增长水平;债务同比增速为9.7%,也是本世纪以来的最低点。
近几个季度,货币政策已回归常态,且政策环境偏紧,这是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的主要原因。
经济增速方面,三季度则表现较差。单季看,实际GDP同比增长了4.9%,名义GDP同比增长了9.8%,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如果考虑到上半年经济增长较快,去掉这个基数效应,三季度的环比增速更低。季调后的实际GDP环比仅增长了0.2%,未季调的名义GDP环比也仅增长了2.9%,均低于普遍预期。经济增速下行,拖累了三季度去杠杆的效果。
“债务增速降幅超出了我们之前的预期,但经济增速更是滑出潜在增长区间,大幅低于预期,使得杠杆率仅出现了微弱下降,去杠杆效果有所减弱。”报告总结道。
与此同时,PPI与CPI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负债率较高的上游企业由于收入和利润同时上升,债务负担相对减弱,而下游企业的债务负担相应加重。由于下游企业的负债率水平更低,这种结构转变有利于降低整体债务风险。
报告分析称,下游企业更多是中小微企业,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部分企业利润下降,甚至退出市场,则非常不利于经济复苏。从全局看,经济复苏程度是影响未来几个季度宏观杠杆率的关键因素,将是宏观杠杆率稳定的最大隐忧。
个体经营贷成居民杠杆率上升的主因
报告显示,2021年三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了0.1个百分点,从二季度末的62.0%上升至62.1%;前三季度共下降了0.1个百分点。
自2020年三季度开始,居民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此前,受疫情冲击,2020年一至三季度的居民杠杆率上升速度加快,随后开始平稳。
观察两年的增长水平,2019年三季度到2021年三季度,居民杠杆率增长了6.8个百分点;而2017年三季度到2019年三季度,居民杠杆率也是上升了6.9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居民杠杆率上升的基本态势没有出现显著变化,只是由于疫情而改变了部分节奏。
回到2021年的前三个季度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和住房贷款与GDP之比都在持续下降。
中长期贷款与GDP之比从2020年末的40.1%下降到三季度末的39.6%,住房贷款与GDP之比从2020年末的34.0%下降到33.5%。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有轻微下降。居民经营性贷款则保持上升态势,从2017年末10.8%的相对低点上升至今年三季度末的14.3%。
从今年前三个季度来看,居民经营性贷款增长是对居民杠杆率唯一有正向贡献的因素,而其它贷款都拉低了居民杠杆率。居民债务结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对于缓解居民债务风险是有利的。
报告最后指出,当前,我们的货币政策面临着艰难考验,对未来CPI走势的判断至关重要。
并认为,在全社会总需求尚未完全恢复的环境下,CPI很难出现由需求引致的大幅上涨,而供给推动的价格水平上升也非货币政策所能控制。
因此,建议适度放松总量货币政策,继续降低融资利率,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支出,尽可能提振企业的信心,带动投资恢复到正常的增长状态,并增加企业的融资需求。
此外,应重点关注房地产业风险,坚持“因城施策”,既要保证“房住不炒”,也应做到“收放自如”。一线城市仍要“收”,但其它地方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可适度“放”,且更多从土地供应和住房供给角度着手,防止将房地产这一“不动产”变成“冻产”,后者会扭曲价格信号并制约资源合理配置,从动态角度看,将产生较大的效率与福利损失。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朱英子)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