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媒体看工行

中国经济时报:金融扶贫当扶到点子上——工行定点扶贫的调查思考
 

  笔者参加过不少金融机构的扶贫活动,但笔者的感觉是有相当多的金融机构依然停留在“给贫困户送一点钱、为贫困村修一条桥”的简单的济危扶困模式上,这不仅不能有效提升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是,记者日前随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秦巴山区的四川达州、巴中地区等革命老区进行定点扶贫调研后感觉到,金融扶贫潜力巨大,并且大有可为。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工行在四川定点扶贫区推出的重点项目之一。“如果不是工行在几年前给我们修建了爱心宿舍,俺肯定不能读书了”。5月24日,巴中市南江县凉水小学六年级女学生周静指着遥远的一座山告诉记者,“俺家住在遥远的那座山上,从那里到学校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还要趟过几条河。”记者了解到,自1997年以来,工行就对凉水小学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从教学楼、爱心食堂、爱心宿舍、爱心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凉水小学已经由原来的破烂不堪、设施极其简陋、功能不全的薄弱学校,变成了今天校舍宽敞、管理规范的完全小学。目前该小学拥有在校学生600多人、教学班15个。而在四川定点扶贫区,工行共捐助了9所这样的小学。对于高中生,工行还实施了“新长城高中生自强班”项目,选择定点扶贫区150名家庭特别困难、学习成绩优秀的高一学生进行资助,连续三年,帮助完成高中学业。针对大学生,工行还实施了“优秀贫困大学生助学行动”,每年选择200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进行资助。

  “之所以我们对教育扶贫重视,目的是为了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的人才培养问题”,工行行长杨凯生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我们在定点扶贫区还探索了‘科技扶贫、卫生扶贫、绿色扶贫、项目扶贫、救灾扶贫’等模式,目的是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不仅能告别饥饿,而且还要生活的有质量。”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以来,工行在巴中通江县陈河乡、南江县赤镇乡和达州市万源茶垭乡进行绿色扶贫探索,建成了近千口沼气池,并对所在乡村及农户的配套道路、庭院、厨、厕、圈、坝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完善,形成了“畜、沼、果”、“蓄、沼、菜”、“蓄、沼、粮”等生态家园模式。同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相关产业的配套与提升建设。

  扶贫一天两天不难、一次两次也不难,难的是在于持之以恒。据悉,自1995年以来,工行在17年的时间里通过帮助这些地区解决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就医难、发展难等为题为重点,陆续派出70多名干部到这些地区及时搜集相关金融需求,累计无偿捐助资金和物资就达8000多万元,以支持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教育、医疗卫生等项目建设,此外,还先后投入约3亿元的贷款支持当地的扶贫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救济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相结合的扶贫开发路子。

  对于未来的定点扶贫开发思路,工行也有长远的考虑。工行专门出台了针对秦巴山区定点扶贫地区的十二五规划,涵盖连片开发、重点项目带动等。杨凯生告诉记者,秦巴山区作为全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试点,工行将坚持让贫困群体受益,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未来将继续采取济危脱困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的原则,但开发式扶贫的力度会更大。(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工商银行 201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