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纽约金价上周上涨约2% 基本金属16日多数下跌
 

  【农产品】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小麦和大豆期价16日涨跌不一。当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市场交投最活跃的5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5.85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4.5美分,跌幅为0.76%;小麦7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6.5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5美分,跌幅为0.08%;大豆7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14.22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1.5美分,涨幅为0.82%。

  小麦、玉米16日因市场获利了结下跌;大豆因美国大豆加工商补充库存困难,大豆压榨率可能下跌而上涨。

  市场分析机构认为,现在天气状况和作物产量大小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气象预报显示,5月美国北部平原和中西部地区西北部降雨有限。加拿大大草原和美国北部平原需要降雨提高土壤墒情。下周巴西中部将迎来有限降雨,5月天气将重返干旱。

  【能源】

  由于投资者在此前四个交易日连续上涨后选择获利了结,国际原油期货小幅收跌。截至当天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2021年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33美元,收于每桶63.13美元,跌幅为0.52%。2021年6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则下跌0.17美元,收于每桶66.77美元,跌幅为0.25%。

  美国价格期货集团高级市场分析师菲尔·弗林在16日表示,油价已经向上突破了近一个月来的波动区间,并在今后几周重新测试每桶70美元的整数关口。在线经纪机构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马特·辛普森(Matt Simpson)认为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的修正阶段已于3月份完成,价格为每桶57.25美元,目前正朝着每桶70美元的方向发展。14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的向上突破具有建设性,因为它重新调整了其长期看涨趋势的势头。辛普森说,纽约原油期货和布伦特原油期货已被证明对美元走强具有韧性,它们只是在等待利好催化剂推动油价走高。事实上,整个3月份油价没有走高的唯一原因是欧洲部分地区重新进入封锁状态,抑制了需求。

  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同比增长18.3%。奥地利JBC能源在15日表示,近期国际机构对石油需求增长预期的上调支持了JBC能源对今年复苏更为乐观的看法。JBC能源预计,今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将比2019年水平低200万桶/日左右。油田服务公司贝克休斯在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周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量为344个,环比增加7个,同比降幅为94个。同期,加拿大活跃石油钻机数量为17个,环比下降2个,同比增加10个。

  【金属】

  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2021年6月黄金期价16日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3.4美元,收于每盎司1780.2美元,涨幅为0.76%。当天美元走弱,比特币价格下跌,欧洲新冠疫情恶化,美俄地缘政治趋于紧张也支持金价。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美元继续走弱,金价可能重回1800美元。金价上周上涨约2%。

  当天2021年5月交割的白银期货价格上涨14.1美分,收于每盎司26.105美元,涨幅为0.54%;7月交割的白金期货价格上涨8.5美元,收于每盎司1208.7美元,涨幅为0.71%。

  受价格回调影响,伦敦金属交易所基本金属期货价格16日多数下跌。3个月期铜收于每吨9182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28美元,跌幅为1.37%。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丹尼尔·布里斯曼表示,股市的乐观情绪是支撑基本金属的一个因素,第二季度的强劲需求可能会进一步提升铜价,但价格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下跌。3个月期铝收于每吨2321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6美元,跌幅为0.68%。数据显示,中国3月铝产量创下月度记录高位。Fastmarkets分析师贾斯汀·杨表示,某些地区的铝短缺和健康的需求使整个供应链中的价格和溢价保持在纪录高位。3个月期镍收于每吨1618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40美元,跌幅为0.86%。荷兰国际银行的分析师表示,在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签署命令允许政府批准新的采矿合同后,镍价承受了一定压力。

  其他金属方面,3个月期铅收于每吨2036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6.5美元,涨幅为0.32%。3个月期锡收于每吨2657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45元,涨幅为0.55%。3个月期锌收于每吨285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2美元,跌幅为0.42%。

  【日内重点关注】

  07:30 中国至4月16日当周大豆压榨开机率、国内大豆压榨量(万吨)

  10:00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4月份新闻发布会

  15:00 中国至4月16日国内食用棕榈油、菜油库存(万吨)

  23:00 美国至4月15日大豆、小麦、玉米出口检验量(吨)

  待定 北方港口铁矿到港量

  待定 中国至4月16日国内沿海油厂豆粕、豆油库存(万吨)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1-04-1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