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侧记我与金融@家的点滴 |
作者:李俏 |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的名篇《春夜喜雨》将春雨滋养万物、唤醒生命、不留印记的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21世纪的互联网,也正复制着诗圣笔下润泽万物的春雨的气势,潜移默化着周遭的每一个人。 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几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年代:饿了,可以通过互联网订餐;想购物,大大小小的电子商务网站任你挑选;想朋友,MSN、QQ、SKYPE,通讯工具应有尽有,还不够的话网上社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想学知识,在线的百科应该比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收录还要齐全;想打发时间,网络游戏,视频网站,想玩就玩,想看就看;想旅游,机票、酒店可以网上订,行程攻略几乎可以覆盖到地球每一个人类可以涉足的角落。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你需要钱,需要支付,而且需要方便地支付。试想为付十五块的餐费跑趟银行汇款再回家等着,似乎颇具喜感;也可以选择货到付款,但如果不巧有些零头甚至带几个“分”,去拼凑那几枚硬币的时间已经足够出去从容地用餐再回家了。 当然,在我有上述需求的时候,解决支付问题的全新金融模式——网上银行已经出现了若干年,芸芸大众也在各大银行的营销攻势下不断去尝试这种新的方式。作为一个还算紧跟潮流的人,我始终无法鼓足勇气去尝试这种将银行服务搬到家的模式——让人无法在中招之后继续淡定的各种病毒、木马,缺乏诚信的国内网络使用环境,都让我对网上银行仅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态度:对有勇气使用网上银行的人投去艳羡夹着幸灾乐祸的目光。然而人的态度是会转变的,恶补了一通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后,带着一张平时最多只有300元余额的银行卡,坐在了工商银行的大堂里。队伍长到迂回往复若干层的程度。 问及费用,玻璃那头的声音很清脆:U盾60,口令卡免费。于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前提下条件反射式地脱口而出:来那不要钱的!于是我成了几千万工行网银客户中非常不起眼的一个。第一次登录满满三行栏目让我几乎窒息——业务最全的银行果然名不虚传,当然作为客户,我更倾向于简化些甚至可以自定义菜单的模式。最初一段的故事乏善可陈,无非转账、网上购物、手机缴费而已,也仅仅是让我知道了,工行网上银行的品牌叫做“金融@家”,一个汉字与字母混搭的名字。 改变似乎从我将信用卡添加到网银中开始,逐渐发现那张曾经余额最多不过300元的灵通卡变成了我使用频率最高的银行卡——购物、缴费、还款、转账。某日正为去超市购物不过百元都要输信用卡密码郁结时,舍友提及工行信用卡可设置分段输密,我不假思索地抱起电脑插上网线登录网银的动作让她很是诧异,“这个肯定得去银行排队吧?”她的疑问并未打断鼠标的飞舞,如预料之中一样顺利地更改了设置。于是我不止一次地面对去超市买东西刷卡签字走人和去商场买衣服刷卡输密码签字才能走人时身边朋友惊讶的眼神。我似乎体味到了工行网银带给我除快捷之外的效用:一点小小的满足感。 假日很就到了,回到家中,父母的味道弥散开来,让人无法不产生一种慵懒的舒畅。终日陪老妈散步,陪老爸晨练的生活惬意非常。某日运动结束,一摸口袋顿时急出一身冷汗——钱包丢了!折返湖边寻找仍未见踪迹,接着我的举动让老爸非常不解:我向家里方向飞奔。“等会银行开门去挂失啊!”,老爸的声音很快在我的飞奔中消失在身后,到家抱起电脑登录网银,没有令我失望,键盘敲击中临时挂失顺利完成。 几日后回到北京补办了卡,新注册了网银并在活动期间成为了U盾客户,一切安顿下来之后不免有些想念父母。思绪中无意拿起当天补办新卡时银行送的宣传折页——金融@家。金融,在家?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起初觉得有些奇特名字的内涵:金融服务,就在家里,就在我们这些最普通人的身边,像极了挚友无处不在的调侃、父母电话那头的唠叨,那么的亲切、温暖、自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个人人都需要银行的时代,“金融@家”不着痕迹地影响着我,彻底改变了我与银行打交道的方式,就像杜甫笔下洒向万物的春雨,体贴自然,潜入我心,润我无声。 |